為更好傳承、弘揚英烈精神,慰藉烈屬、告慰忠魂,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積極組織開展烈士尋親工作,采用多種方式和渠道、經過大量工作,先后為31位烈士尋找到久未聯(lián)系的后人,修訂完善50位烈士資料、修正23位烈士碑文、拍攝烈士事跡記錄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陵園黨委書記任兆元、文物科科長婁月撰寫的文章《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為烈士找到家是幾代陵園人的夙愿》在2021年第9期出版的《中國雙擁》雜志刊登。
《為烈士找到家,是我們幾代陵園人的夙愿》
文/任兆元 婁月
2021年5月中旬,一封來信放到湖南省委書記許達哲案頭,來信告知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安葬著11位湘籍烈士,建議湖南進行信息核實。許書記當即作出指示,要求湖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抓緊核實情況,做好相關工作。湖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成立工作組,5月24日啟程赴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
浴血華北,英雄兒女埋骨他鄉(xiāng)
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安葬著大革命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及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犧牲的318位革命烈士,安放著660余位革命烈士、老紅軍及英模人物的骨灰。許多經過長征的湘、鄂、贛、川、閩籍的將士從延安來到華北,成為優(yōu)秀指戰(zhàn)員,他們中有的犧牲在華北戰(zhàn)場,有的長期戰(zhàn)斗、工作在華北,按照當時我軍的“就地掩埋”政策,他們就安葬在華北大地上了。在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建成后,又有許多烈士遷葬過來,這里先后安葬了19個省2個直轄市的烈士還有2位國際友人。其中39位江西籍烈士,14位湖北籍烈士,11位湖南籍烈士, 25位四川籍烈士……
少小離家,舍身許國音書難達
烈士的信息,自安葬之日起,均已錄入陵園管理系統(tǒng),各地政府為其家人發(fā)放了《烈士證明書》。但問題是,有的烈士個人信息不全。烈士們少小離家,投身革命,為避免家人受連累或工作需要,常常改換姓名,也很少與家人聯(lián)系。有的家人看到親人多年無有音信,也以為親人不在了。另外還有由于戰(zhàn)斗殘酷,家庭地址變遷、原來的市縣鄉(xiāng)村改名、記錄者因口音或文化水平不高等原因,出現(xiàn)登記錯誤、寫錯別字、同音字等等問題,致使經常出現(xiàn)“查無此人”“查無此地”的情況。也有一些因為直系親人故去,后代的聯(lián)系手段沒有接上,造成和陵園失去了聯(lián)系。還有烈士的妻子,20多歲就守著烈士的孩子生活,有的改嫁了,為了讓孩子接納后來的父親和家人,母親到死都沒有告訴孩子,他(她)的爸爸是烈士,這也是導致聯(lián)系“斷檔”的一個原因。
每年清明,雖有群眾自發(fā)祭掃,但有的沒有親人來到。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書記任兆元感慨地說:“這些烈士來自全國各地,為了新中國,年少時離開家鄉(xiāng),轉戰(zhàn)多年,灑血于華北,埋骨于陵園,祭奠革命先烈,弘揚烈士精神,是我們陵園人的夙愿。”
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每年都會接到多個尋找烈士安葬地的求助信息。這些求助者或是親自來陵園,或是電話咨詢,或是書信求助……當耄耋之年的老人拿著斑駁破舊的烈士證明詢問自家親人是否安葬在陵園時,陵園的工作人員總是熱心地幫忙查找。但遺憾地是,他們大多都失望而歸??粗沂坑H屬失望、失落的神情,工作人員無不心情沉重。這種尋找如大海撈針,不但給家屬增添了體力和經濟上的負擔,也很難出現(xiàn)奇跡。
科技助力,為英魂找到回家路
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烈士陵園與一些熱心公益的企業(yè)合作,利用高科技搭建平臺,實現(xiàn)信息溝通,為烈士尋親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
2019年的烈士紀念日,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與“今日頭條”簽署了“尋找烈士后人”公益項目合作,充分利用這一大型互聯(lián)網平臺,為尋找烈士親人開辟一個網上通道,幫助在陵園內安葬的、尚未聯(lián)系上親屬的烈士尋找親人。陵園將沒有聯(lián)系方式的烈士按省籍整理清楚,附上烈士的相關資料,發(fā)到今日頭條,希望烈士的后人、親友和社會上的熱心人士能看到這些信息,與今日頭條或陵園聯(lián)系。
尋親的關鍵是線索,有時最有用的線索可能就藏在一些記錄里,藏在一些不經意的、只言片語的記載里。所以陵園文物科的工作就是要深挖史料,從源頭查實,爭取提供最詳實的查找線索。工作人員查閱了大量史料記載,從檔案、戰(zhàn)史、回憶錄、地方縣志等文獻記載中,多方比對、查證、糾錯,發(fā)現(xiàn)23位烈士的記載存在錯誤和疏漏。2020年烈士紀念日來臨前,陵園據此啟動了23位烈士碑文集中修補工作。比如在抗戰(zhàn)烈士何臘光不足百字的碑文里,修補后的碑文完善了出生時間、部隊番號和犧牲地,并修正了籍貫,使其生平更準確。雖僅改動十余字,但反復核查了幾十遍,足足兩個多月才定稿。自2010年至今,陵園共完成50位烈士資料修訂、碑文修補工作,同時這些史料也為查找烈士親人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尋親還必須走出去尋找線索。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先后聯(lián)系了江西吉安紅軍后代,幫助尋找安葬在陵園卻常年無親人祭掃的25位江西籍烈士;聯(lián)系了安徽六安電視臺幫助尋找11位安徽籍烈士的親屬;聯(lián)系了湖北退役軍人事務局,幫助尋找10位湖北籍烈士的親屬?!盀榱沂繉びH活動”引起了各地政府相關部門和熱心人士的高度關注,產生了很大影響。由于“尋找”項目發(fā)布了重慶巴南籍烈士彭光尋親的消息,重慶市巴南區(qū)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來陵園探訪彭光烈士墓地、查閱烈士檔案、了解烈士事跡,彭光烈士一家五口全部為革命獻出生命,其全家人的事跡可歌可泣。但由于全家犧牲,當?shù)貙α沂康挠涊d極少,此次探訪為當?shù)亟酉聛硗诰?、豐富彭光烈士及其家人的英雄事跡打下了良好基礎。通過“尋找”項目,還找到了王波、彭之久、萇征、何臘光、汪乃榮、張清潤、姚典訓等10余位烈士的親屬,還和許多以前來過陵園沒和我們聯(lián)系的烈士后代建立了聯(lián)系方式。
尋找不僅僅是找到,更大的意義在于挖掘和宣傳。2021年 10 月,在陵園開展的“尋訪烈士足跡”活動中,陵園文物科赴陜西白鹿原,找到了抗日英烈郗曉峰的后代郗選先生,并陪同郗選先生找到了郗曉峰烈士的犧牲地——曲陽縣青山村南溝,并舉行祭奠活動。在與當?shù)乩先说淖勚?,了解到了烈士壯烈犧牲時的情景,獲得了第一手資料。為深入跟進挖掘郗曉峰烈士的生平事跡,陵園文物科又赴西安事變紀念館、藍田縣郗曉峰烈士故居、中共藍田特別支部遺址紀念館,在此基礎上拍攝了紀錄片《白鹿原播火種,青山村寄忠魂》。
陵園有幸埋忠骨,守護好烈士,是陵園人的使命,為烈士找到回家的路,是陵園人的追求。